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专题
 >> 历史专题
 >> 汶川地震十周年
 
加大地震科技研究投入力度
发布时间:2018-09-29 11:28   来源:科技日报 【字体: 打印
全国人大常委会防震减灾法执法检查组:
加大地震科技研究投入力度
实习记者 代小佩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及周边地区进入了相对的地震活跃期,地震数量明显增多,分布范围明显增大,我国防震减灾形势非常严峻。”全国人大常委会防震减灾法执法检查组25日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同严峻的地震形势相比,我国在地震监测预报、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和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艾力更·依明巴海在会上表示,要加大国家对地震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强地震基础理论研究,推进新型建筑材料与减隔震技术研发和应用,攻克关键材料、关键节点抗震等核心技术。
防震减灾面临一系列世界性科学难题,我国地震科技基础性工作相对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一些差距。艾力更·依明巴海表示,要增强地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防震减灾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大防震减灾科技的研发和投入。同时,要注重地震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
“要把加强防震减灾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放在重要位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高红卫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是防震减灾的第一要素。防震减灾的主要工作在预防上,没有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不可能做好灾害的预防工作。
有委员认为,要充分评估最新技术,如物联网、无线网络、AR等科学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宫蒲光还表示,研究地震相关技术的机构有很多,但在推动技术应用落地方面还有欠缺。“防震减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很有必要加强科学研究、加大财政投入,各职能部门要突出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防震减灾法第十一条、第四十条对国家鼓励、支持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作了规定。
据了解,我国目前已建成覆盖中国大陆及周边海域的地震观测台网,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5级,地震重点防御区和人口密集的城市达到1.5级。国内地震2分钟左右完成自动速报,实时服务用户上亿人次。(科技日报北京9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