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协石家庄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10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08-14
来源:石家庄科技网
【字体: 】     打印
是否同意公开:(是)
办理结果:(A)
石家庄市科学技术局提案字〔2025〕第15号
对政协石家庄市第十四届委员会
第五次会议第0104号提案的答复
李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以创新驱动五大产业高质量发展”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生产力跃迁的必然选择,是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积极构建技术经纪服务体系,全面开展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大力吸引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一、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主动与知名高校对接沟通,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2023年11月15日,石家庄市委书记张超超、市长马宇骏与清华大学校长签署《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清华大学全面框架合作协议》。协议中明确支持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建设(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由廊坊迁址到石家庄),石家庄市与清华大学建立紧密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双方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合作迈进。
截至目前,我市已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16所驻冀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全面合作。适时举行高校成果发布会、企业进高校等活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2024年,我市举行了对话滹沱·清华面对面、石家庄企业进北大系列活动启动会、石家庄市政校企对接会暨成果转化创新应用场景发布会等对接活动20场,促进技术供需有效对接。
二、完善成果转化政策,营造良好转化环境
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技术经纪服务体系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方案》,实施技术经纪服务激励机制,设立技术经纪人补助资金,用于科技成果受让企业、技术转移机构、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等的补助。每年组织技术经纪人补助资金申报工作,优化审批流程,及时让企业享受政策优惠。
推进落实《石家庄市科技成果处置、使用和收益分配管理办法》,明确高校院所应当从技术转让或者许可所取得的收入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鼓励高校院所实施“先确权、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改革,明确科研人员与所属单位是科技成果权属的共同所有人,成果权属中个人最高可以占到90%。
三、加强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成果转移转化
加强石家庄科技大市场网站建设,及时发布技术需求和成果转化需求,为企业、高校院所等单位实现信息交流提供平台,推进技术供需精准对接。目前该网站成果库已发布成果数量20000余条。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鼓励支持独立的法人机构或法人的内设机构建设技术转移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工作,积极引导各技术转移机构提高基础条件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2024年,我市新增17家省级技术转移机构,总数为47家,占全省的26%。深入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经纪人”机制。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信息服务平台,培养、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全市建立省、市技术转移机构47家。深入实施技术经纪特派员选派工作,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技术供需对接,鼓励科技特派员到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和县区科技管理部门开展技术服务。印发了《石家庄市科技成果转化天使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了我市首支科技成果转化天使投资子基金--石家庄清冀方富科技成果转化天使投资基金,基金规模1.35亿元,重点投向拟落地我市的清华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及我市种子期、初创期的优质创新项目。
四、优化政策保障机制,释放企业创新活力 为进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加快京津科技成果在我市形成新质生产力,制定了《石家庄市关于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来石转化的若干措施》;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创新加速器建设指引》,结合孵化载体建设实际工作情况,印发了《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高质量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石政办发〔2024〕9号)。
五、加速科创载体建设,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积极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全市组建的首家省实验室-燕赵现代交通实验室已启动筹建工作,并纳入省级科技研发平台管理序列。截至目前,石家庄市地域内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家。印发了《石家庄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意见》,对新认定或重组成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给予稳定支持。积极培育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我市共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85家,位居全省第一。积极培育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截至目前,我市培育认定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1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61家;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工业设计投入,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视察石家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增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集聚省内外高端创新资源,科学配置各类创新要素,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希望您能一如既往的关心我市的科技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们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在补短板、破瓶颈上狠下功夫,为我市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5年4月25日
领导签发:贾良
联系人及电话:李永丹 85057594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