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是一种起源于美洲的害虫,自2018年12月侵入中国后,草地贪夜蛾对于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央一号文件即明确指出,抓好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防控。以下介绍一些此害虫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1.草地贪夜蛾的基本信息
1.1类别
草地贪夜蛾学名 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mith),中文别名 草地夜蛾,伪黏虫等。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害虫。
1.2形态特征
1.2.1成虫 体型较大,灰棕色,翅展一般30mm以上,雌虫前翅灰棕色,雄虫前翅浅色圆形,颜色更深,具有黑斑和浅色暗纹,后翅白色,翅痣呈明显的灰色尾状突起。微虫外生殖器抱握瓣正方形。抱器末端地抱器缘刻缺。雌虫交配囊无交配片。
1.2.2卵 半球形,卵块聚产在寄主的叶片表面,每个卵块含卵200粒左右,表面有雌虫腹部灰色毛形成的带状保护层。
1.2.3幼虫 刚孵化时绿色,具黑线和斑点。生长时,仍保持绿色或成为浅黄色,并具黑色背中线和气门线。种群密度大、食物短缺时,末龄幼虫变为黑色。老熟幼虫体长达35~40mm,在头部具黄色倒 Y型斑,腹部末节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黑斑。幼虫有6个龄期,偶为5个。
1.2.4蛹 呈棕色,带有光泽,一般长18~20mm。
2.草地夜蛾的起源和传入
2.1起源 该害虫起源于北美洲的加拿大、墨西哥、美国。长年定殖在气候暖和的南部地区,每年迁飞扩散到美国全境,并进入加拿大南部。向南传入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2.2最早传播 最先传播到南美洲,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巴拉圭、秘鲁、苏里南、乌拉圭、委内瑞拉。
2.3 国外传播 2016年由美洲侵入西非(尼日利亚),2018年5~12月先后侵入印度、也门、斯里兰卡、孟加拉、缅甸和泰国等南亚国家,2019年3月越南、老挝先后发现,5月份侵入印度尼西亚,6月韩国发现,7月日本发现。
2.4国内传播 2019年1月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冬玉米上首先监测到该虫,当年就扩散蔓延至西南、华南及黄淮26个省、1524个县。华南地区由于气温较高,已成为该虫为害内陆玉米的桥头堡。
2.5 河北省传播 2019年8月中旬至9月初,河北数县晚播玉米上先后发现。
3.草地夜蛾的寄主范围
该虫为多食性,但明显嗜好禾本科。最常危害杂草、玉米、水稻、高粱、甘蔗;也危害棉花、十字花科、葫芦科、花生、苜蓿、洋葱、菜豆属、甘薯、番茄及其他茄科植物(茄皮紫、烟草、辣椒属)、多种观赏相物(菊科、康乃馨、天竺葵属)。
预计今年一些地区将严重发生,只是发生早晚尚不明了。
4.草地夜蛾的危害特点
幼虫取食叶片可造成落叶,其后转移为害。有时大量幼虫以切根方式为害,切断种苗和幼小植株的茎,造成很大损失。在大一些的作物上,如玉米穗,幼虫可钻入为害。取食玉米叶时,留有大量孔。低龄草地夜蛾幼虫幼虫取食后,叶脉成窗纱状。老龄幼虫同切根虫一样,可将30日龄的幼苗沿基部切断。幼虫可钻大孕穗植物的穗中,为害番茄等植物时,可取食花蕾和生长点,并钻入果中。种群数量大时,幼虫如行军状,成群扩散。环境有利时,常留在杂草中。
5.传播方式和途径
成虫可以迁飞,能自行扩散相当距离。成虫可借低空气流在30小时内迁移数千公里,蔬菜或水果夹带幼虫是重要的国际间传播方式。夏末或秋初,幼虫常成群迁移,因而,成功地局部扩散,有利于减少幼虫死亡率。
6.检疫与防治标准
6.1检疫 用于种植的植物出口前几个月,在产地应经检疫并确认无该害虫。植物的一般类型(如切枝)应在低温下(低于1.7℃下处理2-4天)保存处理,再进行熏蒸。
6.2防治标准 在玉米上,5%种苗断茎,20%幼小植株叶丛(生长前30天)受害,就需要化学防治。高粱上,该虫经济阈值为每叶1头(或2头)幼虫,或每穗上有2头。在一些地区,该虫已经对杀虫剂产生抗性,增加了防治的困难。
7.化学防治
7.1 药剂选用:草地叶蛾发生后,农业部组织专家组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25种应急使用的农药产品。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推荐药剂,推荐给农民使用。但要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用药,严防长残留农药造成农残超标。推荐的单剂主要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复配制剂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虱螨脲、除虫脲·高效氯氟氰菊酯等。
7.2 防治方式:在玉米的苗期推荐用机械植保机械用上述化学药剂喷雾防治;在玉米的大喇叭口期推荐利用无人机,撒施上述农药配制的颗粒剂进行灌心,效果较好。生物防治方法目前研究不明,不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