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推广研究员张淑青被聘为科技特派员以来,重点关注和联系了石家庄市马铃薯发展较为集中的赞皇、灵寿、正定、新乐、元氏等县,深入了解和调查了石家庄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情况,包括种植品种、种植规模、产业效益、主要栽培模式、农民种植技术短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等信息,在石家庄马铃薯种植区,通过品种引进筛选、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了马铃薯多膜覆盖、地膜马铃薯套种玉米,马铃薯复种夏甘薯,马铃薯复种大葱等高效种植模式,实现了马铃薯的错季生产、提前上市、增产增效,推动了石家庄马铃薯产业发展。
张淑青带领团队共同在石家庄马铃薯种植进行了详细调研,通过在赞皇、灵寿、平山、正定、新乐、无极、赵县等的调研走访、现场询问、初步了解到石家庄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发现石家庄于河北省中南部,属于温带季风型气候区,光热充足,寒薯分明,春季3、4月份气温回升快,春季长60天左右,为早熟马铃薯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石家庄自古就有种植马铃薯的历史,但因为长期种植同一品种退化严重及栽培技术的落后,20世纪后期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自2000年以来,随着脱毒马铃薯种薯和早熟马铃薯品种的引进,近年来马铃薯种植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目前种植面积基本在10万亩左右,年产量20万吨左右。种植模式以地膜覆盖(一膜)为主,马铃薯产量2500公斤/亩左右,单茬亩效益1500-2500元/亩,仅此一茬马铃薯为当地年新增经济效益2亿元左右,马铃薯6月20日前基本收获完毕,下茬可以播种玉米、大豆、谷子等粮食作物,也可以定植大葱、甘蓝、胡萝卜、大白菜等蔬菜,
马铃薯已经成为石家庄部分县农业生产一大产业,更是赞皇、灵寿、平山、行唐、元氏、井陉等山区县的脱贫致富作物。
在日益扩大的种植规模下,石家庄马铃薯种植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首先,虽然目前马铃薯面积10万亩,但其中地膜马铃薯面积9万亩以上,收获期上市非常集中,与张家口、承德相比错季上市的价格优势逐渐弱化,导致收入不稳、效益不佳等情况的频繁出现;其次,种植品种单一,以前70%种植的品种是费乌瑞它,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此,张淑青科技特派员带领团队从产业实际问题出发,以丰富石家庄马铃薯花色品种、早播种、早上市和绿色生产为主要方向,共同制订了重点推广二作区马铃薯多膜覆盖高效种植模式的计划,在当地地膜种植的基础上,在种植区域地膜基础上加盖小拱棚、大冷棚种植方式,实现马铃薯错季生产,提前上市,配套推广膜下滴灌节水节肥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实现节水节肥,降本增效。使当地老百姓更科学的掌握多膜覆盖栽培技术,团队各县当地政府部门及农业推广站,对农民进行了多梯段次培训,培训了“二作区马铃薯两膜、三膜、四膜覆盖高效栽培技术”、“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绿色防控技术”;在马铃薯播种前培训了播前准备、催芽拌种及扣棚增温等关键技术。2020年在正定打造了1个“四膜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示范基地。四膜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使马铃薯播种期提前了30天,收获期提前了40天,且显著延长了马铃薯鲜薯供应期,在市场行情最好的时候,收获马铃薯,错开集中上市高峰期,显著提升了经济收入,同时为下茬作物选择获得更大主动性。
石家庄马铃薯产业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种植品种单一,更新换代缓慢,与其他优势产区相比在品种选择上出现了落后性,且在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使用和水分管理并不科学。为此科技特派员张淑青与当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紧密对接,以其高标准示范基地为源头,帮助当地完成了二作区马铃薯品种筛选。
石家庄每年1月底2月初,室外依然寒风刺骨,张淑青就带领着团队开始忙着在试验地整理材料和播种了。“播种时室外温度很低,尤其遇上寒流时温度骤降,在地里穿着羽绒服还会冻得瑟瑟发抖”。6月中旬马铃薯收获时,石家庄已是骄阳似火,碰到下雨和大风更是家常便饭。张淑青说,为了使收获的马铃薯材料不被高温阳光晒坏、雨水淋湿,她经常是带领团队成员早晨5点钟起床,6点钟下地筛选马铃薯品种和材料,晚上8点天黑才离开试验田。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多年选育的早熟马铃薯新品种石薯1号2014年通过河北省审定,并于2018年通过农业农村部新品种登记,填补了河北二季作区没有自己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的空白。目前石薯2号、石薯3号、已申请新品种登记,特色马铃薯新品系石薯4号、6号已开始试验示范,另外从其他科研院所引进共计25个新品种或品系,为当地马铃薯种植新品种筛选了中薯5号、希森6号、京张薯3号等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必将为石家庄及周围马铃薯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2020年5月9日由石家庄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张淑青主持的科技特派员专项“冀中南马铃薯节水节肥高效技术研究”进行了田间检测,测产专家组长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周进宝、成员为河北省农科院研究员田静、石家庄市种子管理站站长孟小莽。示范基地位于正定县北早现乡东房头村,测试品种:石薯1号;种植模式:四膜(地膜+小拱棚+中拱棚+大棚);种植面积16亩;2020年1月20日播种,试验示范棚利用膜下滴灌节水节肥技术管理,采取随机3个点取样法,每点实测2行,行长3m,面积3.3㎡。测产结果:四膜覆盖种植,试验棚平均150g以上的商品薯产量为4009.9kg/亩,商品薯率98.1%;比对照对增产12.7%;节约用水32吨/亩,节水率27.4%。节肥量30kg/亩,节肥率23.1%。同时还进行了“四膜马铃薯节水节肥现场观摩会及培训会”,正定县农业农村局、正昇家庭农场、正定县金禾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50余人参会。当天收获的1万公斤马铃薯,品相好、个头大,全部被北国超市以4.0元/公斤的价格收购。此次活动被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农博士在行动”栏目组全程录制,并于2020年5月26日1点在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播放,受到广大观众一致好评。
作为马铃薯产业科技带头人,张淑青非常注重马铃薯农技人员培训和主产地马铃薯研究人才的培养,多年来,她率领团队为贫困地区开展技术培训,多次参加地方政府等组织的各类科技咨询和服务活动,为赞皇、灵寿、正定、新乐、无极、赵县、元氏等地培养了数百名农技人员,培训了几千名名马铃薯种植者。如今,张淑青培养的科技人员、农技人员和农民都活跃在马铃薯科技扶贫第一线,为万千种植户带去丰收的希望。作为团队的领头人、河北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薯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石家庄市科技特派员张淑青常年在河北二季作区,特别是石家庄周围的16县之间奔走,每年一半以上的时间花在田间地头。每到一地,张淑青都直奔主题,先下地查看马铃薯长势再进行讨论总结提高,调研中主要“找问题、求答案”,她经常和农民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大家都说我一讲起马铃薯的技术就刹不住车”她笑着说。
在科技强农理念的指引下,张淑青和团队在马铃薯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育成了石薯系列多个马铃薯新品种并在河北二季作区推广,研制成了多套种植新技术在各地示范应用。尤其是她率领的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应用使贫困地区马铃薯种植平均增产21.5%,每亩平均增收512.7元,马铃薯实实在在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如今石家庄马铃薯产业经济效益每年在3亿元以上。
科技为民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理想,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尤其是作为石家庄市科技特派员,我将加倍努力,在补齐马铃薯行业技术短板、破解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不断开拓,推动我市乃至我省马铃薯行业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出更多贡献,张淑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