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专题
 >> 最新专题
 >> 2025年全国两会专题
 
王华代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3-11 11:19   来源:科技日报 【字体: 打印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人工智能’,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这为高等教育的智能化转型指明了方向。”全国人大代表、昆明理工大学校长王华3月8日告诉记者。
人工智能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深刻重塑着教育形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华代表始终关注如何以人工智能驱动高等教育创新,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昆明理工大学作为一所理工科特色鲜明的高校,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浪潮,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学科建设等领域开展了系统性探索。”他说。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昆明理工大学催生了“智慧农业”“AI+冶金”等新兴研究方向,以及AI助教系统实现作业智能批改,校企合作平台推动AI技术在产业中的实际应用,如通过AI优化绿色铝基材料生产工艺。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教学科研效能,更推动了学科交叉与产学研协同创新。
为应对未来的挑战,昆明理工大学已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首先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将AI融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与评价体系。学校建设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构建“1+1+X”跨学科课程体系,从2025级新生开始实施。其次深化产教融合,与头部企业共建“AI联合研究中心”,开发“AI+冶金”“AI+生物工程”等微专业,通过校企协同培养产业急需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
在学术伦理治理方面,该校建立AI使用负面清单,明确禁止AI生成论文核心内容或伪造实验数据,并将AI伦理纳入通识教育课程;同时部署多模态学术诚信监测平台,引入GPT-Zero、万方AIGC检测系统,实现文字、图表、代码的全链条原创性审查。
科研创新方面,昆明理工大学布局高级机器学习、小语种机器翻译等前沿领域研究,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I技术成果;建设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AI开发精准疾病模型,为医学研究提供新路径。
“人工智能是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面向未来,我建议加强政策支持,设立国家级人工智能教育专项基金,支持高校开展AI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及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王华代表说,同时要完善标准体系,制定“人工智能+学科”专业认证标准,引导高校科学规划AI人才培养方向;强化国际合作,推动建立“一带一路”人工智能教育联盟,促进跨境AI课程互认与联合实验室建设,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