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省政策法规文件
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富民工程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08-05-20
来源:
【字体: 】     打印
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富民
工程实施意见
为落实省委六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针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省科技厅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富民工程,通过加强重点领域的农业科技支撑,推进农村富民强省进程。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富民工程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省农村科技工作面向“三农”,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大农业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及农民科技培训等工作力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水平仍然比较低,突出表现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能力不强等方面。
200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落实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诸多措施中。省委、 省政府在《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中要求,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工作必须紧紧把握发展大局,全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明确新思路,制定新举措,实现新突破。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富民工程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的重要举措,是在总结“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的基础上,推进新时期全省农业科技工作的具体行动。是以实施农业科技重大专题为主体,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为核心,提升主导农业产业竞争力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保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农业科技专项,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以服务“三农”、创新科技、引领发展、强化支撑为总要求,以推进农业产业竞争力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的,把用工业思维创新农业放在突出位置,把农业科技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作为中心环节,聚合农业科技资源,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根据我省农村经济类型多样,地域性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统一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实行区域布局,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区域类型及其主导产业,确定重点科技任务,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2.整合资源,加强集成。加强创新资源集成,通过重点项目支持创新体系发展,提高前瞻性和原始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储备,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加强产、学、研集成,对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创新活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权为纽带,促进产、学、研联合;加强管理集成,建立上下统一联动,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
3.依靠地方,服务基层。充分发挥地方农业科技工作的主体作用,区域性专题布局同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融入地方重点科技工作,开拓省地联合资助渠道,增强科技对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4.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特点,确定突破重点,加强典型示范,培育科技示范带动、产业发展带动、科技服务带动、科技能人带动等多种模式,形成特色。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㈠发展目标
到2010年,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富民工程的实施,全省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农业主导产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产品竞争力有大幅度提高;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基本建立起依靠科技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致富技能显著增强,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
——围绕河北省主要优势农业产业、新兴农业产业,培养15—20个跨单位的农业创新研究群体,培养科技创新骨干100—200名、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将帅之才15—20名。
——收集、筛选、创新和保存3000个具有重要优异性状的核心种质资源;培育和引进100个动植物新品种(系); 建设10个粮食丰产示范区。
——创新100项标准化的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体系)
——培育6个区域性农业产业技术中试基地,建设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太行山星火产业示范带。
——建立20个农村科技110信息技术服务模式示范县,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服务能力。
——在主要优势农业产业带上建设100个农业科技传播站,基本覆盖主要农业生产大县(市),形成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双轨运行”的农业科技传播新机制。
——培育50家星火培训学校,基本形成省、市、县、乡四级星火培训网络;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5万名,普训农民50万。
㈡主要任务
农业科技创新富民工程将紧紧围绕我省畜牧、蔬菜、林果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密切关注具有重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着眼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突出五项工作重点,实施十个专题。一是加强农业生产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以重点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为主体,围绕制约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进行联合攻关,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二是加强提高优势农产品竞争力关键技术研究。以增强优势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集成,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我省农业有形品牌和无形品牌的形成和发展。三是加强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技术集成示范。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和特色资源,进行技术中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四是加快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建设与应用。以信息技术服务网络、农业科技传播站、农村科技培训体系建设为重点,畅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传播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五是开展科技型新农村建设示范。在山区、平原、坝上等不同区域,建设科技型新农村示范样板。
1.农业生产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艺节水和土壤资源持续利用技术研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生产源动力。
(1)良种选育专题
调查、搜集、保存具有优良性状,特别是濒危的具有重要应用潜力的种质资源,加强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利用生物、物理、化学、航天等先进方法和手段,创造新的种质资源,贮备一批稳定的、具有特异性状的核心亲本材料和特异资源,为新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重点围绕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谷子等主要农作物,以强化节水、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突出效益为出发点,培育、引进一批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优质专用品种、名特稀品种和抗旱节水品种(系);加强畜禽、水产、果品、蔬菜、林木、花卉、牧草等新品种选育与引进,进一步提高品质,增加产量,改善和提高贮藏、运输、加工和抗逆性能。
(2)农艺节水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专题
重点组织节水灌溉、旱作农业、蓄水补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构建节水与旱作农业技本体系;在太行山山地丘陵区、山麓平原区、海河冲积平原区等不同类型区开展综合性农业节水技术试验示范,建设节水农业技术样板。
(3)农田土壤生态修复与持续利用技术专题
结合我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土壤环境特点,建立设施和大田土壤生态修复与合理利用技术体系,进行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的示范和应用,建设集成技术体系的示范样板。
2.提高优势农产品竞争力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围绕我省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畜禽、水产、林果、蔬菜等产业,加大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集成,增强我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优势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专题
重点围绕畜禽、水产、林果、蔬菜等优势产业,进行病虫草害防治、动物疫情预测及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开发新型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等产品,有选择的进行农药、兽药等有害残留的快速检测技术及设备研究,为农产品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2)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技术专题
重点进行大宗农林牧渔产品贮藏、保鲜、包装等技术及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降低生产损耗,保持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开展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特色新产品,提高加工质量和效益,推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升级,带动农民增收。
3.优化区域农业产业结构
结合区域产业布局及科技资源优势,按照突出重点、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思路,通过省、市联合资助,培植一批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示范样板,提高区域农业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1)区域性农业特色产业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题
在全省主要生态—经济类型区建立基于区域自然与社会资源优势的市场农业结构技术模式,建设科技先导型的示范样板;突破一批区域水土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促进与提高区域食物的有效供给;创新一批实用技术,推动区域性农牧优势产品的标准化、无害化、产业化生产;集成一批以工业化装备、产业化组织,信息化管理为核心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展示新型农业的方向与发展途径;探索一批潜性资源的农业开发利用技术,为河北省农业的产业延伸与可持续发展奠定技术储备。
(2)山区特色产业发展与资源利用专题
大力推进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建设,以干鲜果、养殖、旱作杂粮、中药材等优势支柱产业为重点,依托优势资源,加强技术集成,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不同资源特点的“区位优势”产业;燕山山区以板栗、仁用杏、山楂、安梨等特色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为重点,进行产品深加工、标准化技术研究,建设一批示范基地。
4.构建农业科技传播体系
重点围绕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科技传播站建设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培育新型科技服务体系,畅通新渠道,不断探索科技服务农民的长效运行机制,满足农民对技术的迫切需求。
(1)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专题
重点建设以现有农村信息综合平台成果为基础,动态、高效的分布式信息共享工具等形成的数据资源系统;与全省统一特服号码相应的智能分级、智能语音和自动转接的服务热线系统;农业科技传播站等中介机构优势智力和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服务支持系统;区域内电话、网络、电视、卫星传播设施等多用户终端系统。逐步建立信息标准、信息监测、信息服务等信息质量规范,构建从服务组织到信息采集、处理、发布、查询、服务应答、反馈的全流程和互动式的信息服务体系,并在20个县(市)开展示范,建立服务中心和基层服务站,使省内农户平等、便捷地享受到权威、高效的信息服务。
(2)农业科技传播站建设专题
选择已经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以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具有较高组织化程度的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为载体,通过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的聚集,采取企业、专家、农民利益结合的机制,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服务方式,建设100个各具产业特色的农业科技传播站,开展技术的引进、开发、示范、传播和服务,搭建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型平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3)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建设专题
加强国家级星火培训基地和星火培训学校的建设,逐步发展成为科技培训的网目,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民科技培训网络。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接纳能力为重点,按照“市场引导、需训结合、供需对接”的原则,面向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培养一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观代化,懂管理、会技术的农村科技带头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5.建设科技型新农村示范样板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山区、平原、坝上等不同区域,选择有条件的村,通过制定科技规划,开展技术示范与培训,推进信息入户等方式,大力传播科技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引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科技型新农村示范样板。
四、保障措施
(—)抓联动,形成合力。集成省、市、县科技资源,建立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省成立农业科技创新富民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协调有关工作问题,并把工程的实施融合到本系统工作之中。加强对市、县管理部门的指导,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各市、县结合全省重点任务和自身实际,制定本地工作规划和具体措施,切实解决科技富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抓人才,打造队伍。加强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培养,吸引京、津等地技术力量,建立一支稳定的科技队伍。大力推行首席专家制,培养将帅人才,提高团队式作战能力。引导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加大对致力于富民事业科技人员的支持,将一大批先进技术、优良品种、新产品源源不断地导入农村,尤其是促进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产业的“高位嫁接”,放大农村自然资源和市场资源,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三)抓投入,建立保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成果转化工作的投入,为工程的实施建立有力的资金保障。按照《河北省农业投资条例》的规定,农业科技三项费占三项经费总额的比例确保省级不低于35%,市、县不低于40%,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有所增加。继续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围绕我省主导产业进行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以及新型转化体系的培育,实施一批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立富民科技支持保护体系,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增加对科技的投入,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四)抓管理,全程服务。坚持督导和服务并重,对工程的各项工作实行全程式管理。成立专家咨询组,对农业科技创新富民工程的总体布局、具体工作、科研选题、目标制定进行全程咨询和论证。建立不同工作目标的评价体系,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区域性产业特点和发展基础,尤其是粮食产区、贫困地区等经济基础条件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科技发展方向和任务,制定不同的验收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表彰激励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五)抓宣传,营造氛围。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加强宣传工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富民工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科技日报、河北日报、河北科技报、河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加强对富民科技工作的宣传。在河北省科技厅网、河北省科技信息网、河北星火计划网等网站开辟专栏,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工程实施中的显著成就和典型事例进行跟踪宣传。发行工作简报,对各地工作的进展、采取的措施、取得的经验等进行宣传,加强各单位、各部门之间工作的交流和学习。
政策文件